1498 字
7 分钟
就“Alist被卖”一事对国内开源的思考
2025-07-06

导引#

2025年6月,开源社区传出一则爆炸性消息,由国人开发者发起的、全世界开发者广泛参与的知名开源项目Alist被发起者转交给贵州某互联网公司。

Alist~~(中文直译:一个列表)~~项目,是一个支持多种存储的文件列表程序,在许多NAS用户、网盘用户眼中,Alist功能强大、使用便捷,几乎没有替代方案。因此,Alist被转交,对于这些用户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引发了一场网络风波。以下是详细介绍:

P1:事件经过#

2025年6月,由用户发现Alist的Github(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网站)仓库文档中官网链接及下载链接已被修改。该消息爆出后,相继由用户发现代码疑似被投毒,API(程序接口)被闭源。这些相继发现的疑点都指向一种可能:Alist已被原发起人Xhofe转交甚至是变卖。而随着网友的发掘,发现该发起人的其他项目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此后,大量网盘用户陷入恐慌,同时也有人在issues(提议)界面披露更多事件细节,更加剧了用户对于该项目的不信任。随后发起人Xhofe在telegram群组中作出正面回应,承认Alist项目被出售;并试图安抚用户,声称之后该企业提交的代码都会进行仔细审查。但已无法挽回事态,大量用户表示对发起者的不信任。

P2:事件处理(后续)#

起初很多人转移使用旧版本来短暂规避风险,但发现API的改变也影响到了旧版本,所以该项目的所有发布版本都不再值得信任。后来,原项目贡献者的几人组成新团队并发起议题,声称将以Alist旧版本为基础开发新的社区版本,经投票决定后,项目被命名为Openlist(中文直译:开源列表或开放列表)。该消息放出后,立刻引发轰动,大量用户表示赞成,但也有用户担心版本的长期发展问题。作为该文作者,我认为该项目的出现,填补了Alist被售卖后的生态缺位,为问题的真空期提供了临时替代方案,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和开发者的不断涌入,该项目的前景是看好的。

P3:我的思考#

“Alist被卖”一事,将会被记在中国开源社区发展历程上,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开源项目出现种种问题:同Alist一样被转卖、因被黑产利用而遭误杀、因触及大厂利益针对、因发起人个人原因放弃维护等等。

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没有适合开源社区的社会环境。我也尝试思考国内开源社区乱象的原因,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见解:

WARNING

个人主观观点,请酌情阅读

  1. 历史因素: 开源社区起源于欧美;英语仍是主流语言,而大部分国内项目在国际化方面做得不够。

  2. 社会因素: 国内社会环境无法让大量人口拥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和生活资料;在国内中,开源也并未成为主流。

  3. 人员质量: 国内的开源社区大部分局限于业余爱好者范围内,而没有成为体系化的专业团队。

  4. 发展导向: 国外以to C为战略方向,以to B为盈利的开源商业公司很多,这些公司参与开发是因为脱离了早期的无序竞争状态,开发开源项目符合自己的长期利益,同时也有大量来自各种基金会的支持,对于IBM、Google等公司而言,非必要不闭源,配合上大量计算机爱好者开发的小项目,组成了庞大的开源社区生态。而在国内则是非必要不开源,实在是因为涉及到使用开源代码无法闭源的部分才会开源目。导致国内只有爱好者主导的小型项目,应当有商业公司参与的大型项目生态位缺位。商业公司参与开源项目可能导致短期资金缺乏从而彻底丧失长期利益。(我觉得政府不是主要原因,他们不是因为给政府开发才开源的,政府没有要求他们开源。)

  5. 内外需求: 国外开源项目服务于广泛的计算机爱好者,拥有普遍的受众基础,对于用户界面的美观需求不大,可以专注软件功能的实现,保障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国内计算机爱好者不够广泛,大部分民众没有计算机教育的基础,需要美观的界面而非直白的界面。同时由于国内有异常严格的审核机制,导致软件仅仅能实现在自用范围,试图提供可能被滥用的功能存在法律风险。

  6. 缺乏规范: 法律上缺乏对开源项目的保护和豁免。民众缺乏规范意识。需要民众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但现在的教育方式感觉只会不断下降(笑)~~。

总结#

可能很多人知晓此事件后可能会悲叹:“开源精神已死!”虽然Alist被卖事件对国内开源社区有一定的打击。但我坚信,Openlist的新生,会挽回这一蹶不振的局面!一个开源项目倒下了,就会有千千万万个开源项目继续前行!我希望,国内开源社区能健康长远发展,共同铸造开源辉煌!

就“Alist被卖”一事对国内开源的思考
https://lingxi9374.github.io/posts/锐评/alist/
作者
泠熙_LingXi_
发布于
2025-07-06
许可协议
CC BY-NC-SA 4.0